多能源耦合控制系统CS-TECH是一种集成冷、热、电、气等多种能源系统的综合控制平台,通过能源转换设备实现不同能源形式的协同互补。其核心架构包含能源转换层、控制管理层与调度优化层,其中能源转换层涵盖气-电转换(如微燃机)、光-电转换(分布式光伏)、电-热转换(空气源热泵)等设备,控制管理层采用分布式控制系统(DCS)与可编程逻辑控制器(PLC)实现设备级协同,调度优化层则基于多变量解耦控制算法实现能源供需动态平衡。
能源转换设备建模
惯量延时特性分析
系统通过数学建模量化各设备动态响应差异:微燃机惯量延时较大(响应时间常数约10-20s),分布式光伏惯量延时较小(ms级),分布式风机输出功率与实际风速呈分段线性关系。基于这些特性,系统采用自适应惯量补偿算法,实现不同响应时间尺度下的能源转换设备协同控制。
多能联储复合控制
储能蓄电池作为关键调节单元,通过电力电子设备实现电-气、电-热转换的双向调节。例如,在供冷季利用螺杆机、地源热泵、冰蓄冷供冷设备耦合运行,夜间蓄冷可降低螺杆机组最大负荷;供热季则通过燃气锅炉与余热锅炉协同供热,地源热泵作为可再生能源全天运行。
工业园区综合能源系统
某工业园区案例中,系统通过天然气内燃机(1250kW)与光伏发电(1200kW)耦合,实现电力自给率70%以上。冬季供热季采用燃气锅炉与余热锅炉协同,天然气费用降低至3.85×10⁴元/日。
电动汽车V2G应用
系统集成电动汽车充电负荷模型,基于分时电价机制实现需求侧管理。例如,在谷电时段(23:00-7:00)优先调度储能蓄电池充电,峰电时段(19:00-20:00)通过V2G技术向电网售电,售电收益达-112.1万元/年(负值表示收益)。
供暖设备控制
在燃气锅炉-热泵耦合系统中,通过除霜运行模式优化实现供水温度稳定。当热泵进入除霜模式时,系统自动计算辅助热源负荷增量,使供水温度波动幅度从±5℃降至±2℃。
低时延能源转换
基于惯量延时特性的统一控制算法,实现不同能源转换设备间时延差异补偿,系统响应时间缩短至50ms以内。
经济性提升
通过设备扩容优化(如内燃机容量从1250kW增至2500kW),系统年运行费用降低至1112.3万元,较传统方案节省11.3%。
可靠性增强
建立气电耦合系统可靠性模型,将天然气输配管网、储能系统与电动汽车纳入统一评估框架,系统可用性提升至99.95%。
AIoT融合
结合边缘计算与数字孪生技术,实现设备健康状态实时监测与故障预测,预测准确率达92%以上。
氢能耦合扩展
研究氢燃料电池与电解水制氢设备集成方案,目标实现可再生能源消纳率提升至85%。
标准化协议
推动Ethernet-APL技术在现场设备接入中的应用,实现单根双芯电缆通信速率达10MB/s,布线成本降低40%。
该系统通过多层级协同控制与跨能源形式优化调度,显著提升了综合能源利用效率与经济性,为能源互联网建设提供了关键技术支撑。
咨询电话:0371-55629010
全国免费电话:400-996-5011
欢迎填写以下表格,留下您的需求、联系电话等信息,并尽可能详细描述产品需求,我们将快速处理您提交的信息,确保您的购买咨询得到及时、准确的回复。